樊崇,字细君,琅琊(今诸城)人,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赤眉军领袖。西汉末年,政治腐败,自然灾害严重,百姓饥寒交迫,走投无路,纷纷起义。樊崇聚集100名饥民在莒(今沂莒县)举起义旗,杀豪族,冲官府,抢财物,声震乡里。随之小股义军纷纷加入,队伍迅速壮大,然后转战于泰山。樊崇令军士把眉毛涂成赤色作为标记,故号称赤眉军。赤眉军在泰山整顿一个时期,又杀回莒地,攻县城未下,转战姑(今诸城西部)。天凤六年,(公元19年)赤眉军大败田况统领的官兵,歼敌万人,随之乘胜重返泰山,后又到东海郡的南城(今枣庄市北)屯驻休整。赤眉军的胜利,震摄了王莽集团。地皇三年(公元22年),王莽命太师王匡、更始将军廉丹率10万大军前往镇压。赤眉军与官兵相遇成昌(今山东东平西),展开激战,把官兵打得落花流水,王匡逃跑,兼丹被杀。随后义军横扫山东、河南一带。这时刘玄的更始政权在洛阳建立,派使招抚樊崇。樊崇受刘汉正统思想的影响,听说汉室复兴,即率兵归附,受到封赏。更始二年(公元24年),更始内讧,赤眉军宣布与之决裂,进军关中。更始三年正月,大军至弘农,与更始政权的军队大战并获得胜利。赤眉军继续西进,至华阴进队伍已发展到30万。六月,樊崇立了西汉宗室后裔、15岁的牧童刘盆子为帝,建年号为建世,樊崇自任御史大夫,建立了政权。接着大军攻入长安。这时正值关中发生饥荒,长安城内粮食匮乏,周围地主武装坚壁清野,义军被困,无法立足。建武三年,樊崇率大军20万离开长安,东撤山东。行之宜阳(今河南阳县)时,突遭刘秀伏击,部队损失惨重,樊崇遇难。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就这样失败了。